电话:400-800-8000
湖北省丝路电商人才平台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业指导

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

来源:湖北省丝路电商人才平台 时间:2025-05-21 作者:湖北省丝路电商人才平台 浏览量:


00

核心发现


一、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的全国整体概况

  •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梯度显著,东部领跑全国:

    北京位居榜首,上海和深圳紧随其后。

    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表现突出,但与东部仍有差距。


二、新质人才的供给分析

  • 新质人才流向经济活跃区域,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城市吸引全国50%的新质人才流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占据主导地位。

    中西部以成都为代表,正逐步提高其在新质人才格局中的话语权。

  • 京沪深高端新质人才汇聚:

    北京硕博学历新质人才在全国硕博学历新质人才中占比达11%,位居首位。

    京沪深吸引全国超2成的硕博学历新质人才。


三、新质人才的需求分析

  • 主要城市新质人才需求差异化显著:

    京沪深提供了24%的新质人才岗位,北京招聘职位占全国10%,深圳8%,上海6%。

    中西部城市如重庆、武汉仅占5%,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显著。

  • 高端产业带动需求井喷,技术岗位持续走俏: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岗位占据新质产业招聘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


四、新质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分析

  • 核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对流动新质人才吸引力较强:

    深圳吸引全国6%的流动新质人才,一线城市持续扮演“人才磁铁”的角色。

    成都和西安分别吸引3%和2.5%的流动新质人才,是中西部地区流动新质人才的主要流向地。

  • 流动趋势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相符:

    长三角和珠三角借助完善的交通网络与产业链优势,吸引全国43%的流动新质人才,人才流动正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图片




01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构建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的构建背景

2023年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他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2025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单地假借于物力,关键还在于人才的运用和人才创新活力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首次系统阐述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科技发展依靠高素质人才,科技只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才能成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没有人力资本的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只有提高劳动者和广大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培养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新质人才,才能提升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效能,进而使新质生产力在竞相迸发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因此,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城市作为集产业发展、教育实践与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生产生活地理空间,在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育与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现代城市汇聚了丰富多样的产业资源,涵盖了从新兴科技领域到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各个范畴,它们相互交织、协同共进,形成了复杂而高效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城市也是教育资源的富集地,各类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林立其中,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而人才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不同专业背景、技能特长以及创新思维的人才汇聚于此,相互交流,施展才华,共同推进城市向好发展。城市能够凭借产业的前沿需求牵引人才的培育方向,以教育的雄厚力量为人才的成长筑牢根基,再借助人才的智慧与创造力反哺产业的创新升级,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新质人才从青涩走向成熟,在时代的浪潮中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潮流,为社会的科技进步注入新动力。因此,本报告旨在建立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科学且完备的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指标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可以深入剖析我国各主要城市中新质人才的竞争力情况,洞察城市在新质人才培育与发展进程中所凸显的结构性匹配效率问题。以此为依据,可以有力地推动地方政府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与措施,用于新质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全方位推进我国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卓越的新质人才队伍,从而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赢得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创新优势。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构建内容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和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2,“新质人才”是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所需知识和技能,有意愿进行创造性劳动并能对新质生产力做出贡献的人。基于此,本报告结合智联招聘行业分类选取了29个新质行业,通过与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颁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中的新兴产业进行对应、整合,最终分为高端装备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7大新兴战略产业。同时依据新质产业的特征圈定了部分核心技术岗位,包括半导体/芯片工程师、电子/电气/自动化工程师、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汽车电子工程师、通信及硬件研发、移动/软件/前端研发、运营/数据分析、生产制造与管理、生物/医药研发、节能/能源/环保工程师、运维/测试工程师、视觉/交互/设计、高级管理、物流/供应链等技术人员15类职业。本报告将这部分新质产业的核心技术岗位界定为新质岗位。同时,将投向新质产业核心技术岗位的人才定义为新质人才。基于以上概念,报告在全国范围内以城市为单位,对296个城市的新质人才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再进一步进行区域层面、全国层面的汇总和对比。
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中国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以“人才供给、人才需求、人才吸引、人才生态”四个一级指标为核心构建框架,采用系统科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逻辑自洽的多层次评估体系。一级指标细化为人才数量、质量、人才流入及黏性等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分解为投递人才占比、投递人才学历占比、需求岗位占比、需求岗位学历占比等可量化三级指标,以保证层级间逻辑清晰、数据支持精准。指数设计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通过熵权法与专家赋权法结合,权重分配科学合理。整体框架反映人才供需动态平衡,流动与生态系统交互,既考察城市内部资源分布,又关注外部影响,能有效量化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为人才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具体框架如下表所示:
图片
本报告综合采用熵权法和专家赋权法进行权重分配,以确保指标体系权重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而言,在充分利用熵权法客观赋权优势的基础上,引入专家赋权法,通过专家群体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分析对权重进行优化调整,最终以专家赋权为主导,兼顾数据驱动和实践导向,确保权重分配更符合新质人才竞争力的实际特点和研究目标。这种双重赋权方法不仅克服了单一方法可能带来的偏差,还有效平衡了数据驱动与专家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构建更具解释力和操作性的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2024排名及分析

全国整体分析

总体来看,东部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如图2.1,结合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TOP50城市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揭示了新质人才分布的结构性问题。得益于先进的教育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倾斜的国家政策,东部地区城市不仅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吸引了大批新质人才的流入。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综合条件偏弱,近些年来,虽有成都等城市崭露头角,得分跻身全国前十,但就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在吸引和留住新质人才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7类新质产业招聘职位数的占比情况如图2.2所示。横向比较来看,各地区中人才需求最高的新质产业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约7成。从细分产业角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高端装备产业的占比12%,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占比相对较高,不同行政区域内细分新质产业的具体占比情况反映出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东部地区作为智能制造高地,对高端装备产业的人才需求更为旺盛。中部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发展则较好。
图片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及分析

(一)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

京沪深位居前三,形成第一梯队。从表2.1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占据榜单前三位,其竞争力指数大幅超越众多城市,共同构成第一梯队。杭州、广州、南京、成都、苏州等城市竞争力得分相近,排名在4 - 8位区间,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力,各自拥有特色优势产业,共同形成新质人才汇聚的第二梯队。
图片
东部沿海城市排名靠前,区域发展不均衡。从整体排名分布情况看,排名靠前的城市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长三角区域的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绍兴、嘉兴、南通等城市,以及珠三角区域的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等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开放环境,为新质人才提供大量岗位与良好发展空间,因此东部大部分城市在新质人才综合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城市排名相对靠后,像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尽管在中西部属于发展较好、对新质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但与东部头部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这表明区域间人才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




(二)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前20强分析

前20强的城市在新质人才的供给、需求、吸引和生态四个维度上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协同优势,详见下图2.3。例如北京,在人才需求和吸引方面表现卓越,这得益于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集中了大量优质企业、机构和其他丰富的资源。同时,北京人才供给也较为充足,人才生态良好,各维度相互配合,使得综合得分位居榜首。上海、深圳等城市也类似,多个指标之间相互促进,形成综合优势。即使在某些指标稍弱的城市,如杭州人才需求指标相对较低,但凭借出色的人才生态指标和不错的人才供给、吸引指标,综合得分仍能跻身前列。这体现了这些城市能够在不同维度之间进行平衡,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整体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此外,这些城市大多是经济强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高了人才需求指标。以深圳为例,其强大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人才需求指标较高,从而也吸引了大量人才供给,并促进了人才流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也发挥了类似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400-800-80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5-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一火二炎 鄂ICP备8888888888号

地址:高新大道7776号 EMAIL:888886673@qq.com

用微信扫一扫